2017宜宾中考考试说明
《2017年宜宾中考考试说明下载》.doc
宜教体办发〔2017〕23号
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
关于印发《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和《2017年初中生物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教育体育局、教体文广局、教育文广局),临港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市属高中学校,市招办,市教科所,市教信中心:
为了方便我市各学校教师组织初中复习教学工作,现将《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和《2017年初中生物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印发给你们,请及时转发有关学校。
附件:1.《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
2.《2017年初中生物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
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
2017年3月6日
附件1
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
I.考试性质
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是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中阶段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中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
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命题,将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遵循“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平稳推进”的指导思想,依据《2017年高中学校招生全市统一考试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命制试题。试题注意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初、高中教学的整体衔接,促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初中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初、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
III.学科具体要求
语 文
一、考试范围和内容
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理解并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强调积累,注重考查运用能力;阅读注重考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能力;写作不设审题、文体障碍,但强调文体意识,强调写真情实感,鼓励创意表达。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考试范围,体现基础与积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全面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语文能力。
默写背诵篇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全部篇目,包括教材后推荐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古诗词鉴赏选自课本,文言文材料适当拓展到课外(考点在课内),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题型
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含文言文断句题)、填充题、简答题(含古诗词鉴赏题、文言文翻译题等)、写作题。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Ⅰ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Ⅰ卷选择题20分,共10个小题,每题2分,考查基础知识(含文言实词、虚词、文言断句);Ⅱ卷非选择题100分,共11个小题,内容包括“古诗文默写、理解与赏析”20分、现代文阅读30分、写作50分(两个题目任选其一)。
(四)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三、题型示例
以2016年宜宾市中考语文试题为例。
(一)选择题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C.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D.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参考答案:B(《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说明】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情况,知识点都出自相应课文注解。
单项选择题涵盖字音认读、字形辨认、词语运用、病句判断、修辞辨析、标点使用、语法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名著阅读、文言断句、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理解等知识,均在教材要求范围。若文言文选自课外,考点亦在课内。
1.识记《课标》及教材要求掌握的常用规范汉字的字音、字形。
2.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1)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3.判断病句的常见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掌握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5.理解《课标》及教材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6.理解《课标》及教材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之、何、乃、所、其、且、以、因、于、若、为、焉、因、则、者、也、乎。
(二)填充题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3)《陋室铭》中表达了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的中心句是“ ,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5)《雁门太守行》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了守城将士威武雄壮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10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说明】该题每句1分,有错、别、漏、改、添字及顺序颠倒等概不得分。
默写包括《课标》要求背诵的课内外古诗文篇目,试题形式包括补充诗文上下句和理解性默写等。
(三)简答题
1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川菜,①段说明了 ,②段说明了川菜的发源和历史,③—⑤段说明了 ,⑥段说明了 。(3分)
18.本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请对第④段的结构进行简要分析。(4分)
19.文中提到民间小吃也为川菜浓郁的地方风味增添了内容和光彩,足见民间小吃的魅力。请你恰当地使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小吃,如燃面、凉糕、豆腐脑等, 8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17.(3分)
川菜的特点(“川菜的地位”也可给分);川菜发展的因素(或条件、原因皆可,若答川菜的发展依赖于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外来经验,皆可);川菜的菜式。(每空1分,共3分)
18.(4分)
本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1分):首先(第一步)总说川菜发展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1分);接着(第二步)引用史学家的考证,说明贵族到民间的饮食习俗(1分);最后(第三步)总括因其风俗习惯造就了川菜的专门人才及其烹饪技艺的长盛不衰(1分)。
19.(5分)
评分标准:每种方法各1分,共2分;语言通顺、流畅1分;介绍精彩2分。
示例:宜宾燃面,是一种油重无水,一点即燃的面食。有荤燃、素燃之分。配料丰富,有红油、芽菜、臊子、花生碎末、小葱等。其味道微辣鲜香,油而不腻,颇受食客喜爱,远近闻名。
【说明】该题考查考生说明文的阅读能力。第17小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整体把握,第18小题考查对说明文结构思路的分析能力,第19小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灵活运用。
简答题包含古诗文和现代文阅读、理解、赏析。
古诗文理解赏析包括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翻译。诗词鉴赏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写作特色的赏析。文言文翻译涉及课外文言选段,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现代文阅读理解选文两篇。一篇文学类作品,设四个小题;一篇实用文体,设三个小题。现代文阅读理解均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理解赏析、综合探究等能力。
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
语言表达要求: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题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50分)
(1)人这辈子,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有人羡慕你,有人嫉妒你……生活就是这样,你不能让每个人满意,只要无愧于心,做好自己就行。
以“做好自己”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固然很美,“又见”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刻的美呢?
请将题目“又见 ”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说明】作文设两个选题,考生任选其一。不设文体限制,不设审题障碍。从立意、内容、结构、表达、书写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发展等级
1.深刻
通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数 学
一、考试范围和内容
2017年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全市统一考试数学学科范围涵盖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九年级初中数学)要求的所有内容,以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要求的内容.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注重考查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对高初中衔接内容的考查,并结合现实情境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现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考查初中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考查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数与代数
试题将考查学生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方法,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考查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适当加强运算能力的考查,但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具体要求:
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数的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⑤了解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会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①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③会求代数式的值。
(4)整式与分式
①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②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
③能推导乘法公式: ,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④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⑤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2.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①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②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
③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④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⑤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⑥*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⑦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⑧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⑨*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⑩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3.函数
(1)函数
①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②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③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④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⑤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⑥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2)一次函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③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 ,探索并理解 和 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④理解正比例函数.
⑤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⑥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②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表达式 ,探索并理解 和 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③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 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⑤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二)图形与几何
试题将考查学生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考查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考查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考查空间观念。
试题应注重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适度加强几何推理能力的考查。
具体要求:
1.图形的性质
(1)点、线、面、角
①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②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③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④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⑤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⑥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⑦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
①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②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③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④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⑤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⑥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⑦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⑧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⑨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⑩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⑪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三角形
①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③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④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⑤掌握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⑥掌握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⑦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之,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⑨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⑩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⑪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⑫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⑬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⑭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
①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②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③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⑤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
⑥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5)圆
①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②*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④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⑤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⑥*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⑦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⑧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6)尺规作图
①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②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③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④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7)定义、命题、定理
①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②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③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④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⑤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2.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①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②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
④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②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③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
④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
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②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③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①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③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④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⑤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⑥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⑦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⑧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 A,cos A,tan 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⑨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图形的投影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②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③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实物模型。
④通过实例,了解上述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图形与坐标
(1)坐标与图形位置
①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②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③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④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⑤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2)坐标与图形运动
①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②在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③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④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个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三)统计与概率
试题将考查学生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描述数据的方法,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应加强考查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应避免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变成数字运算的练习,对有关术语不要求进行严格表述。
具体要求:
1.抽样与数据分析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6)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7)体会样本与总体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
(8)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9)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2.事件的概率
(1)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
(2)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满分为120分。
(三)试卷结构
1.试题分选择题(8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填空题(8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和解答题(8道小题,共72分)三种类型,全卷共24小题.选择题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理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讨论证明题、阅读分析题、实际应用问题、综合题及开放探索性问题等.解答题中除了以填空形式出现的问题只需直接填出答案外,其余的解答题均按要求写出相应的运算、推理过程或文字说明。
2.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的分值比例约为5:4:1。
(四)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全卷试题中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试题的比例为5:4:1。
三、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例1】(2016•宜宾)科学家在实验中检测出某微生物约为0.0000035米,将0.000003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3.5×10﹣6 B.3.5×106 C.3.5×10﹣5 D.35×10﹣5
【答案】A.
【说明】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整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例2】(2014•宜宾)如图,将n个边长都为2的正方形按如图所示摆放,点A1,A2,…An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则这n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之和是( )
A.n B.n﹣1 C.( )n﹣1 D. n
【答案】B.
【说明】此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的计算方法,难点是求得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3】(2013•宜宾)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有下列命题:
①1⊗3=2;
②方程x⊗1=0的根为:x1=﹣2,x2=1;
③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1<x<4;
④点( , )在函数y=x⊗(﹣1)的图象上.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说明】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满足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也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填空题
【例1】(2014•宜宾)分式方程 的解是 。
【答案】
【说明】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解分式方程一定注意要验根.
【例2】(2013•宜宾)如图,在△ABC中,∠ABC=90°,BD为AC的中线,
过点C作CE⊥BD于点E,过点A作BD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点F,
在AF的延长线上截取FG=BD,连接BG、DF.若AG=13,CF=6,则四边形
BDFG的周长为 .
【答案】20.
【说明】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四边形BGFD是菱形.
【例3】(2015•宜宾)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BPC是等边
三角形,BP、CP的延长线分别交AD于点E、F,连结BD、DP,BD与
CF相交于点H.给出下列结论:
①△ABE≌△DCF;② = ;③DP2=PH•PB;④ = .
其中正确的是 .(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答案】①③④.
【说明】本题考查的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等积变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PE及PF的长,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论.
三、解答题
【例1】(2016•宜宾)某校要求八年级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必须在五项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活动中任选一项(只能选一项)参加训练,为了了解八年级学生参加球类活动的整体情况,现以八年级2班作为样本,对该班学生参加球类活动的情况进行统计,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不完整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
八年级2班参加球类活动人数统计表
项目 篮球 足球 乒乓球 排球 羽毛球
人数 a 6 5 7 6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a= ,b= ;
(2)该校八年级学生共有600人,则该年级参加足球
活动的人数约 人;
(3)该班参加乒乓球活动的5位同学中,有3位男同学
(A,B,C)和2位女同学(D,E),现准备从中选取两名同
学组成双打组合,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恰好选出一男一女组
成混合双打组合的概率.
【答案】解析:(1)首先求得总人数,然后根据百分比的
定义求解;由a=5÷12.5%×40%=16,5÷12.5%=7÷b%,得b=17.5。
(2)利用总数乘以对应的百分比即可求解: 600×[6÷(5÷12.5%)]=90(人)。
(3)利用列举法,根据概率公式即可求解.如图,∵共有20种等可能的结果,两名主持人恰为一男一女的有12种情况,
∴则P(恰好选到一男一女)= = .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列表法与树状图法;用样本估计总体;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
【例2】(2014•宜宾)如图,在△ABC中,以AC为
直径作⊙O交BC于点D,交AB于点G,且D是BC中点,
DE⊥AB,垂足为E,交AC的延长线于点F.
(1)求证:直线EF是⊙O的切线;
(2)若CF=5, ,求BE的长.
【答案】解析:(1)连结OD.先证明OD是△ABC的中位线,根据中位线的性质得到OD∥AB,再由DE⊥AB,得出OD⊥EF,根据切线的判定即可得出直线EF是⊙O的切线;
(2)先由OD∥AB,得出∠COD=∠A,再解Rt△DOF,根据余弦函数的定义得到cos∠FOD= = ,设⊙O的半径为R,解方程 = ,求出R= ,那么AB=2OD= ,解Rt△AEF,根据余弦函数的定义得到cos∠A= = ,求出AE= ,然后由BE=AB﹣AE即可求解.
【说明】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知识点.要证某线是圆的切线,已知此线过圆上某点,连接圆心与这点(即为半径),再证垂直即可.
【例3】(2014•宜宾)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的顶点坐标为M(0,﹣1),与x轴交于A、B两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判断△MAB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过原点的任意直线(不与y轴重合)交抛物线
于C、D两点,连接MC,MD,试判断MC、MD是否垂直,
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1)待定系数法即可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1.
(2)由抛物线的解析式可知OA=OB=OC=1,得出∠AMO=∠MAO=∠BMO=∠BOM=45°从而得出
△M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分别过C点,D点作y轴的平行线,交x轴于E、F,过M点作x轴的平行线交EC于G,交DF于H,设D(m,m2﹣1),C(n,n2﹣1),通过FG∥DH,得出 = ,从而求得m、n的关系,根据m、n的关系,得出△CGM∽△MHD,即可求得结论.
【说明】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作出辅助线是本题的关键.
英 语
一、考试性质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7年宜宾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结合我市初中英语教学实际,立足基础、强调运用、突出能力、难易适中、稳中求变。
三、命题原则
1.考查学生对初中阶段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试卷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身心发展水平。
4.选用地道的英语素材,考查考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5.确保试卷中知识的准确性、表达的得体性,问题的层次性、合理性。
6. 确保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杜绝繁、偏、旧试题。
7.注重考查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体现初、高中衔接和中、高考对接。
四、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考试范围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八、九年级的全部内容。
(二)考试要求
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五级目标”为要求,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包括附录内容(详见附录部分的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及词汇表)。
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试题易、中、难比例为7:2:1。难度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听力测试时间不超过20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第I卷、第II卷和答题卡。考生须将试卷所有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85分)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三节,满分20分)
第一节 听对话,选图片。(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五段对话,从题中所给的A、B、C三幅图片中选出与对话意思相符的图片。每段对话听两遍。
第二节 对话理解(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听对话,根据所听内容,从下列各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择最佳选项。每段对话听两遍。
第三节 听对话或短文,选择正确信息填表。(共5分,每小题1分)
根据所听内容和表格中的提示词,从下列各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择最佳选项。短文听三遍。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运用(共二节,25分)
第一节 单项选择 (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从下列各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第二节 完形填空 (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下列各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第一节 阅读理解(共1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2分)
阅读下面四篇材料,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第二节 还原句子(共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8分)
阅读下面短文,把A-D四个句子填入文中空缺处,使短文内容完整、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35分)
第四部分 读写综合(共三节,35分)
第一节 综合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音标、单词、首字母和语境提示,在每个空格内填入一个适当的单词,要求意义准确、拼写正确。
第二节 完成句子 (共5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满分10分)
根据中文意思完成英语句子,每空一词。
第三节 书面表达 (满分15分)
根据文字或图表等提示,用英语写一篇90词左右的短文。
试卷结构、题型、分值
题类 部分 题型 选项 分值题量 满分
第I卷
(选择题)
85分 第一部分
听力 一、听力理解 三选一 1分×20 20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二、单项选择 三选一 1分×10 25
三、完形填空 三选一 1.5分×10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四、阅读理解 四选一 2分×16 40
五、还原句子 四选四 2分×4
第II卷
(非选择题)
35分 第四部分
读写综合 六、综合填空 1分×10 40
七、完成句子 2分×5
八、书面表达 15分×1
总计 75+1小题 120
六、题型示例 (部分)
【例】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下列各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My old neighbor Gibbs, a good doctor, had some interesting views about planting trees. He didn’t often 31 his trees and he often beat them with a rolled-up newspaper to push them to grow faster.
I didn’t understand why. “Watering plants too often is bad for them,” Dr. Gibbs explained — when I asked him one day. “You have to make things 32 for them. Those trees that aren’t watered enough will have to grow deeper into the 33 for water, and then they will be strong.”
To be honest, I didn’t 34 what the doctor had told me. I planted a few trees several years ago. I 35 tried to water my trees and take good care of them every week. I wanted to make sure that my trees would grow much 36 than his.
Twenty-five years later, when I came back to my hometown to check those 37 , I was shocked. Dr. Gibbs’ trees were extremely tall and big. My trees, however, were very weak. Dr. Gibbs’ views suddenly came back to me. Hard conditions seemed to be good 38 Dr. Gibbs’ trees.
I used to try to make my sons’ life comfortable and easy. Since then, I 39 a lot. When children are growing up, they have to meet with lots of 40 like Dr. Gibbs’ trees which can lead them to be strong and brave to face everything.
31. A. plant B. grow C. water
32. A. easy B. hard C. comfortable
33. A. ground B. pool C. river
34. A. like B. think C. believe
35. A. never B. still C. already
36. A. longer B. better C. worse
37. A. trees B. doctors C. neighbors
38. A. for B. at C. to
39. A. realized B. changed C. remembered
40. A. sadness B. chances C. difficulties
【答案】31. C 32.B 33.A 34.C 35.B 36.B 37.A 38.A 39.B 40.C
(完形填空以考查文意为主,侧重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如:分析、推理、判断、综合等能力。不单纯考查语法知识。)
物 理
一、考试范围和内容
以《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为依据,内容包括“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和“声学”五部分。考查常见的物理现象或实例,考查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考查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和运用较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考查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关于物理、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以及科学精神体现;适当加重与高中教学衔接相紧密的内容的考查。
(一)力学
1.理解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会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
4.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6.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会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7.了解常见的力,会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8.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会探究物体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9.理解物体的惯性,会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
象。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理想化的实验方法,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10.会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日常生活中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1.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2.了解浮力,会用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会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会运用物体的浮沉
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4.了解杠杆基本要素,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使用杠杆或滑轮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5.理解功的概念,会用功的定义计算功的大小,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
程。
16.理解功率,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17.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了解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会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
些因素有关。
18.会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19.了解机械效率及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20.了解能量守恒定律,会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
21.了解什么是能源及能源的种类。
22.了解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关系。
23.会说出什么是核能、裂变、聚变的基本过程。
24.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利用情况、能源危机、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未来的能源。
(二)电学
1.理解两种电荷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理解电源、用电器的作用,会判断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了解常见的电源及其电压值、电 源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3.理解电路图的定义及组成,会读、画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了解简单
的串、并联电路的实例。
4.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利用欧姆定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会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5.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会利用电功率的电流、电压的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6.会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7.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常识,会判别有关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例子。
8.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会组合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及电功率。
9.会探究简单的电路问题。
10.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问题,会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
11.理解光是电磁波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2.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会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
14. 理解电磁相互作用,会判别、证实有关电磁的相互作用。
15.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活中的应用,了解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16.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
展和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热学
1.了解温度和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会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会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会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
用。
3.了解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会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会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
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了解蒸发现象,了解蒸发过程吸热及其应用,了解液体蒸发的条件。
5.了解沸腾现象,了解沸点及其与压强的关系,了解沸腾的条件。
6.了解液化现象,了解液化过程放热。
7.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了解升华过程吸热和凝华过程放热。
8.了解我国和宜宾的水资源状况,有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会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9.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会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10.了解内能和热量,会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11.了解比热容,会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12.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四)光学
1.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现象及其特点,会判断有关光的反射、折射实例。
3.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4.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会画出光线通过透镜之后的路径。
5.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了解日常包含凸透镜的光学仪器及主要结构、工作原
理。
6.了解白光的组成,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7.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会判别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
(五)声学
1.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
“科学”由物理、化学两科试题组成,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两科试题合卷,物理满分80分。
(三)试卷结构
物理试卷分第Ⅰ卷和第II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8题,24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4大题,56分。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共4题,共16分)、作图题(共2题,共6分)、实验与探究题(共2题,共14分)、计算与解答题(共2题,共20分)。
(四)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容易题约50%,中等难题约40%,较难题约10%。
三、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例1】(2014•宜宾)把微小放大以利于观察,这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图1是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A为激光笔,B、C是平面镜,P为台面,未放重物时,激光束反射在屏上的光斑为点D,当把重物N放在台面P上时,台面将发生微小形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D点的左侧移动
B.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D点的右侧移动
C.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D点的右侧移动
D.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D点的左侧移动
【答案】C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和平面镜的作用,也是物理学中研究微小形变的重要方法,属中等难度题。
【例2】(2014•宜宾)深海探测器利用“深海潜水器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其两侧配备多块相同的压载铁,当其到达设定深度时,卸掉压载铁,使其悬浮、
上浮等,并通过探测器观察窗观察海底世界.其深海探测器在一
次海底科考活动中,经过下潜、悬浮、上浮等一系列操作后,顺
利完成任务.如图2所示,是该探测器观察窗所受海水压强随时
间变化的P﹣t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探测器在AB、BC、CD三个阶段,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F浮AB<F浮BC<F浮CD
B. 探测器在下潜、悬浮、上浮三个阶段,在竖直方向的速度
大小关系是v悬浮<v下沉<v上浮
C.探测器在第3h、第5h和第8h的三个时刻,观察窗所受压力大小的关系是F5h>F3h>F8h
D.探测器在下潜的最深处处于悬浮状态,受到重力、浮力和海水对探测器的压力的作用
【答案】BC
【说明】以彰显中国科技进步的深潜器为情境,考查对图象的理解、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动力学规律以及沉浮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属中等难度题。
(二)填空题
【例3】 (2014•内江)重的原子核分裂成较轻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叫作 ,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叫作 。
【答案】核裂变,核聚变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核能基本知识的了解,属于容易题。
【例4】(2014•宜宾)如图3所示,当开关S接“1”,将滑动变阻器片P由a端滑向b端,弹簧将 (选填:“伸长”或“缩短”);当开关 S接“2”,将滑动变阻器片P滑至b端,并剪断弹簧,让条形磁体穿过线圈,产生电磁感应,电流表的指针会
(选填:“发生偏转”或“不动”)。
【答案】伸长,发生偏转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通电螺线管磁场的分布、安培右手定则、
电路基本规律、磁极间作用规律和电磁感应的理解和掌握,属中等难度题。
(三)作图题
【例5】(2016•宜宾)如图4甲所示,用细线将小球悬挂在竖直墙壁上,请画出小球所受重力及小球对墙壁压力的示意图.
【答案】如图4乙所示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对研究对象的判断,以及对重力、压力规律的理解,属于中等难度题型。
【例6】 (2016•宜宾)如图5甲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作出经过P点的反射光线及相应的入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如图5乙所示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属于容易题。
(四)实验与探究题
【例7】(2014•宜宾)某同学在体育活动中,从铅球下落陷入沙坑的深度情况猜想到: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下落高度和运动路径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实验:用大小、形状相同的A、B、C、D四个铅球,其中A、C、D三球的质量为m,B求质量为2m,让A、B两球从距沙表面高H静止下落,C球从距沙表面高2H静止下落,D球从距沙表面高2H的光滑弯曲管道上端静止滑入,最后从管道下端竖直地落下(球在光滑管道中运动的能量损失不计)。实验测得A、B两球陷入沙深度分别为h1和h2,C、D两球陷入沙深度均为h3,且h1< h2<h3.
(1)本实验中,铅球的重力势能大小是通过 来反映的;
(2)比较A、B两球,发现B球陷入沙深度更大,
由此可得出结论: 。
(3)比较A、C两球,发现C球陷入沙深度更大,
由此可得出结论: 。
(4)比较C、D两球,发现两球运动的路径不同,但
陷入沙深度相同,由此可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运动的路径 (选填:“有关”或“无关”)。
【答案】(1)球陷入沙面的深度(2)当下落高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3)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下落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4)无关。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体重力势能的理解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体现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属于中等难度题。
【例8】 (2016•宜宾)如图7甲所示,是利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L的电阻的实验电路,已知L的额定电压为2.5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
图7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甲的实验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导线不交叉、闭合开关后,变阻器滑片向左滑动时灯泡变亮);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 (选填“A端”、“B端”或“AB正中间 ”);
(3)移动滑片P,当小灯泡L正常发光时,发现电流表示数如图7乙所示,则此时电流表的读数为 A,小灯泡的电阻为 Ω(保留一位小数);
(4)实验操作时,因小灯泡L不慎损坏而出现断路,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电压表指针 (选填“几乎不动”或“明显偏转”)。
【答案】(1)如图7丙所示 (2)B端 (3)0.3 8.3 (4)几乎不动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了伏安法测电阻以及电路故障分析,属于中等难度题。
(五)计算与解答题
【例9】(2014•宜宾)已知××型汽车的质量M=1200kg,汽车的额定功率P=40kw.一般情况下,驾驶员酒后的反应时间(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制动所需的时间)比正常时慢了0.1~0.5,易发生交通事故.下表格为《驾驶员守则》中驾驶员在不同车速时所对应的正常反应距离(汽车在正常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的表格:
车速v(km/h) 40 60 80
反应距离s(m) 5 7.5 10
(1)假设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额定功率匀速行驶时间t1=15min,速度大小V1=72km/h,消耗汽油的质量m=2kg,求该汽车受到阻力大小和汽车发动机的效率(g=10N/kg,q汽油=4.5×107J/kg);
(2)请根据表格数据,计算驾驶员的正常反应时间;
(3)如图8所示,假设一饮酒后的驾驶员驾车以V2=54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距离某学校门前S=40m处发现有一队学生在斑马线上横过马路,他的反应时间 比正常时慢了△t=0.2s,刹车到停到运动所用时间t2=4s,刹车后车的平均速度为V3=27km/h.试通过计算说明是否会发生交通事故。
【解】(1)由P= 得,
牵引力做的功为W=Pt=40×103W×15×60s=3.6×107J
P= = =Fv
∴汽车牵引力为:
F= =2000N
机车受到的阻力为:f=F=2000N
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Q=mq=2kg×4.5×107J/kg=9×107J
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η=×100%= ×100%=40%
(2)车速v1=40 km/h= m/s,由于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仍匀速行驶,根据车速v和反应距离s可计算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t= = =0.45s
即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45s.
(3)v2=54km/h=15m/s v3=27km/h=7.5m/s
饮酒后反应时间:t=0.45s+0.2s=0.65s
饮酒后反应距离: =15m/s×0.65s=9.75m
饮酒后制动距离:S制=V3t2=7.5m/s×4s=30m
饮酒后汽车从反应到制动总距离: 39.75m<50m
所以,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功能关系以及功率与效率等的计算、会根据材料理解反应时间和制动距离,综合性强,属较难题。
【例10】 (2016•宜宾)如图9是某电器设备的部分电路,电源电压U=4.5V保持不变,灯泡L标有“6V 6W”字样.已知闭合开关S1和S3时,电路消耗的功率为2.025W,不计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
(1)求定值电阻R1的阻值;
(2)三个开关S1,S2,S3都闭合时,求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大小;
(3)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在0~20Ω内可调,只闭合开关S2,在保证电表安全的情况下,求灯泡L消耗的电功率的变化范围。
【解】(1)闭合开关S1和S3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
由 可得,定值电阻R1的阻值:
(2)三个开关S1,S2,S3都闭合时,R1与L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灯泡的电阻:
因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倒数之和,所以电路中的总电阻:
= =3.75Ω,
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大小:
= =1.2A
(3)只闭合开关S2时,灯泡L与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路,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
灯泡的额定电流:
所以电路中最大电流为0.6A时,电流表、灯泡都安全。
当电路中的最大电流I大=0.6A,则灯泡消耗的最大功率:
PL大=I大2RL=(0.6A)2×6Ω=2.16W,
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大U2=3V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最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最小,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灯泡两端的电压:
UL′=U﹣U2=4.5V﹣3V=1.5V,
灯泡L消耗的最小功率:
PL小= = =0.375W,
所以,灯泡L消耗的电功率变化范围为0.375W~2.16W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在电学问题中,开关断开、闭合电路的变化;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
的计算,属于较难题。
化 学
一、考试范围和内容
2017年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全市统一考试化学学科范围涵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要求的所有内容,以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要求的内容。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了解化学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3)了解一些典型的化学史。
1.走进化学世界
(1)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2)能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能正确描述有关实验现象。
(4)能识别常见仪器,了解其主要用途及使用方法。
(5)了解药品的取用及加热,仪器的连接及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及“空气质量日报”内容。
(5)掌握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
(6)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
(7)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仪器、操作和收集方法)。
(8)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物质构成的奥秘
(1)了解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简单、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5)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6)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7)了解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8)了解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含义。了解离子的概念。
(9)掌握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离子符号。
(10)了解元素周期表。
4.自然界的水
(1)了解水体污染及防治。
(2)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及鉴别方法。
(3)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常用净化水的方法。
(4)了解水的组成。
(5)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了解氧化物的概念。
(6)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7)了解化学式的概念,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8)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5.化学方程式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6.碳和碳的氧化物
(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和收集方法)。
(4)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5)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6)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应用。
(7)了解二氧化碳与环境的关系。
7.燃料及其利用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2)了解易燃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能识别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了解化石燃料。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5)了解清洁燃料及新能源。
(6)了解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性质与用途。
(二)九年级化学(下册)
8.金属和金属材料
(1)了解几种重要金属的物理特性。
(2)了解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3)了解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5)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
(6)了解铁的冶炼原理及化学变化过程。
(7)能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某些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简单计算。
(8)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9.溶液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4)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
(5)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能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6)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7)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
10.酸和碱
(1)了解常见的酸和碱,掌握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酸、碱的腐蚀性。
(3)了解浓硫酸的一些特殊性质。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4)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pH值的含义和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
(6)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11.盐 化肥
(1)了解NaCl、Na2CO3、NaHCO3、CaCO3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3)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如CO32-、Cl-。
(4)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5)了解常用化肥的名称、作用和区分方法。
(6)掌握粗盐提纯的基本操作。
12.化学与生活
(1)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营养物质。
(2)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3)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4)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特点。
(5)了解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6)了解“白色污染”问题及环境保护。
13.化学实验与探究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初步做到:
①设计简单实验方案;
②正确选用实验装置;
③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简单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④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14.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
“科学”由物理、化学两科试题组成,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两科试题合卷,化学满分70分。
(三)试卷结构
化学试卷分第Ⅰ卷和第II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7题,50分。非选择题包含填空题(共4题)、实验与探究题(共2题)、计算题(共1题)。
(四)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三、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例1】(2014.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植物发生光合作用
C.自行车日久出现生锈 D.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答案】A
【说明】容易题。本题主要考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旨在提倡让学生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例2】(2015.9)下图是甲、乙两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等
B.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或降温的方法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5%
D.t2℃时,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30克
【答案】B
【说明】中等难度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同时通过与溶解度有关图像的识别,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例3】(2015.6)用CO2和NH3反应合成尿素[CO(NH2)2]是固定和利用CO2的成功范例,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2NH3=CO(NH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B.C、H、O、N均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
C.尿素含氮高,是一种很好的氮肥 D.尿素中含有CO分子
【答案】C
【说明】中等难度题。本题利用CO2和NH3反应合成尿素的新信息,考查了氧化物、元素周期表、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及化学式的含义,综合性强。主要考查学生在陌生情景中应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
【例4】(2015.11)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氖 ;
(2)3个二氧化硫分子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4)表示 的结构示意图;
(5)核电荷数为14的元素 ;
【答案】(1)Ne (2)3SO2 (3)Al (4)Na+ (5)Si
【说明】本题是关于化学用语书写的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化学用语的能力。
【例5】(2013.14)经过研究发现,对任何气体而言,6.02×1023个分子具有下列定量关系:①其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克;②在压强为101KPa和温度为0℃时其体积为22.4升。据此可知,32克二氧化硫的分子数为 ,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在压强为101kPa和温度为0℃时其体积为 升。
【答案】 3.01×1023 6.02×1023 11.2
【说明】本题提供标准状况下一定数目的气体分子与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计算该条件下一定质量气体所含微粒个数和气体体积。旨在考查学生通过阅读题目信息获取知识,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建立质量、微粒数、体积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简单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与探究题
【例6】(2014.13)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仪器和装置,请认真观察后回答有关问题。
(1)B装置中仪器X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是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同时检验二氧化碳。请按照气流从左到右方向,用仪器接口字母表示连接顺序 ;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答案】(1)长颈漏斗 (2)EA (3)bhidcj CO2+Ca(OH)2=CaCO3↓+H2O
【说明】本题为综合性实验题,其中第(1)、(2)题较易,(3)第一空较难。本题以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检验为载体,考查仪器识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着重考查依据反应原理和气体性质选择并正确组装仪器,完成实验的能力。
【例7】(2015.16)Mg与NH4Cl溶液反应,除生成一种盐外,还有气泡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假设与猜想】气体可能是HCl,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①NH3+HCl=NH4Cl ②2NH3+H2SO4=(NH4)2SO4 ③2NH3+3CuO 3Cu+N2+3H2O
【实验探究】
(1)为确定是否含有HCl,将气体通入酸化的 溶液中,无沉淀产生,则该气体中无HCl。
(2)为了探究其他气体是否存在,又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A中观察到 ,证明有NH3;
②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 证明有H2;
③浓硫酸的作用是 。
【实验结论】Mg与NH4Cl溶液反应生成盐,NH3和H2。写出化学方程式 。
【实验反思】综合以上信息和实验结论,有同学认为不需要单独检验HCl,就能证明HCl不存在。请评价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填“是“或”否“),理由是 。
【答案】(1)AgNO3 (2)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溶液由无色变红)②黑色粉末变为红色③干燥气体并吸收除去NH3。
【实验结论】Mg+2NH4Cl=MgCl2+2NH3↑+H2↑。
【实验反思】是;HCl和NH3不能同时存在要生成NH4Cl,而在A中观察到无色酚酞变红,证明有NH3。
【说明】本题为实验探究题,以Mg与NH4Cl溶液反应为情景素材,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对实验进行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四)计算题
【例8】(2016.17)某铁矿粉,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FeXOy),一学生利用实验作进一步分析,过程及数据如下。(注:铁矿粉中杂质不参与下列过程中的反应)
ⅰ.取29g该铁矿粉在CO气流中充分加热,将反应后的气体用烧碱溶液充分吸收,烧碱溶液增重17.6g。
ⅱ.将上述加热后的固体取出后,再向固体逐滴加入稀硫酸,测得产生气体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
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ⅰ中生成气体的质量 g,过程ⅱ中固体充分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g。
(2)所用稀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29g铁矿粉所含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g,氧元素的质量为 g。
(4)该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中,x、y的最简整数比x︰y= 。
【答案】 (1)17.6;0.6 (2)49% (3)16.8;6.4 (4)3︰4
【说明】本题为综合计算题。以CO与铁的氧化物、CO2与烧碱、铁与稀硫酸的反应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利用数据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思想品德
一、考试范围和内容
本届学生所使用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下列教科书内容:
(一)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
1.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第二课、第三课)
(1)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3)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即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4)懂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懂得报效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如何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转化为立志成才的自觉行动。
2.第二单元《财富论坛》(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
(1)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三步走战略。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认识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知道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
(3)知道创造财富的途径,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4)养成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良好习惯;培养现代人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5)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6)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
(7)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到在财富中蕴藏着法与德的交织力量。
(8)学会如何处理财富问题的矛盾和冲突。
3.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第八课、第九课)
(1)认识到人人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2)理解平等的真谛,了解我国政府为实现平等做出的努力。
(3)知道平等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4)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5)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
(6)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从自身做起,积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4.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第十课、第十一课、第十二课)
(1)知道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3)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
(4)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5)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认识选举所反映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
(6)了解基层民主的内涵和基本形式。了解健全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
(7)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懂得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知法守法,自觉用法。
(8)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公民意识。
5.第五单元《国策经纬》(第十四课、第十五课、第十六课)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策。
(2)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重大现实意义。
(3)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4)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5)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6)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7)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积极参加各种美化环境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第六单元《漫步地球村》(第十八课、第十九课、第二十课)
(1)了解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勇于担当历史和民族所赋予的责任。
(2)认识缩小国际间贫富差距的紧迫性和加强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性。
(3)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4)认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与独特价值。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5)懂得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能尊重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
(6)知道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能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7)知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地位和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8)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理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理。
(9)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7.第七单元《新的旅程》(第二十三课)
(1)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2)懂得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高尚的志趣、开创进取的精神,才能培养耐挫的品质。
(3)树立远大的志向,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为理想而奋斗。
(二)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1.第三单元《在同一片土地上》(第七课)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维护维护各民族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3)知道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2.第五单元《市场考察》(第十三课、第十四课)
(1)认识法制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
(2)了解市场经济中公平公正的意义及违背这一原则造成的严重后果。
(3)了解我国在经济立法方面的成就和经济执法活动。
(4)了解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及应受到的处罚。
(5)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6)了解决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7)了解什么是品质及品质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8)了解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及其重要意义。懂得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三)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
本部分仅以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现,不单独考查。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
“人文与社会”由思想品德、历史两科试题组成,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两科试题合卷,思想品德满分40分。
(三)试卷结构
思想品德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单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非选择题,共3题,20分。
(四)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三、题型示例
单项选择题(选出下列各题中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1】(2015•宜宾)进入21世纪,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农村家庭、小汽车开进了农家小院,农村居民劳动之余走进了“农家书屋”,城市居民开始从麻将桌走向健身房,利用假日外出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说明了( )
A.我国现阶段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B.我国已经开始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得到根本解决
D.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到来
【答案】D
【说明】题文中进入21世纪,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在悄然发生变化,说明我国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选项A错误,我国还没有实现全面小康,要到2020年。选项B我国已经开始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错误的,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选项C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得到根本解决是错误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答案选D。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小康社会。
【例2】(2016•宜宾)《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现这一目标需的有效措施有( )
①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和品牌意识
②国家依赖国外技术人才,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③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④国家淘汰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对科学创新的认识。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必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强化质量管理、品牌意识等,因此①和③要选。我国要创新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而不是依赖外国,所以②选项不选。国家发展新兴制造业的同时也要保护我们的优良传统制造业,故排除④选项。所以本题选择A。
【例3】(2016•宜宾)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脱贫任务完成1000万以上”成为了发展的两个主要预期目标。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是( )
A.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B.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C.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D
【说明】本题主要考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抓住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本题选D。
非选择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例4】(2016•宜宾)[改革开放 持续发展]
材料一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相当艰巨,必须按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车键”。
材料二 我国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新一轮开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运用《小平,您好》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答案】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作出的正确决策。(2分)②它将进一步破除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1分)③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才能发展。(1分)
【说明】本题设问的类型是认识类的简答题。在设问中,要求运用《小平,您好》一课的知识进行答题,答题时要注意本题是一个设问,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考察学生对改革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理解,第二个方面考察学生对对外开放必要性的理解。
【例5】(2016•宜宾)[多姿多彩 文化自信]
为落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求,某校团委组织同学们收集到以下信息: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致辞时表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抗疟药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她请大家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中国的春节越来越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纳。
●中华文化对西式快餐文化的接纳与快餐文化的“中国化”其实是同步进行的。
●……
针对以上信息,同学小王认为:我们对中华文化应充满自信,要用中华文化去替代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请运用《天涯若比邻》的知识,对小王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6分)
【答案】这种说法是片面的。①中国拥有灿烂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对中华文化应充满自信。(2分)②世界文化正是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相互汲取营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分)尊重彼此的文化,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对话,是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用中华文化去替代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2分)③我们应以一种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1分)
【说明】本题的观点中,“中华文化应该自信”是正确的,主要考察的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了解,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价值取向。 “用中华文化去替代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是错误的,主要考查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尊重不同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例6】(2016•宜宾)【扶贫攻坚 全面小康】
材料一 我国目前仍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多数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
(1)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
【答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说明】本题重点考察了学生对第十四课我国现阶段最基本国情的认识、第四课总体小康特点的理解。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还存在一部分贫困群众,这说明了我国还未达到全面小康,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
材料二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完成5575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也就是说,我们要用5年时间让一个比韩国人口总数还多的绝对贫困人群摆脱贫困,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2)运用《“三个代表”》和《走向小康》的知识,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扶贫工作的原因。
【答案】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党和政府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分)。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1分)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利于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
【说明】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材料分析题,在设问中明确要求用第十五课《“三个代表”》和第四课《走向小康》的知识进行回答。本题第一个方面考查学生对《“三个代表”》一课中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和宗旨的理解,所以要回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第二个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走向小康》一课中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对共同富裕知识点的理解。
材料三 王家元是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书记。他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开凿出山公路,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做好小事、善做善成,带动邻村共同致富,使一穷二白的“石头村”发展成全省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王家元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3)某校组织“向王家元学习,成就有意义人生”的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结合材料三,运用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写出宣传要点。(至少答3点)
【答案】①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不断创造和开拓;⑤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说明】本题先考察学生对答题方法的掌握。一般情况下宣传可以围绕“这样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模范人物?”“学习模范人物的什么品质?”这三个方面进行作答。在明白从什么角度作答后,联系材料中的知识不难看出,本题考察了创造财富的源泉,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民族精神,发展自己、承担责任等知识。
历 史
一、考试范围和内容
考查七、八、九年级所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具体见《考试范围》,两部分大致各占50%)重要的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掌握程度;考查初中生初步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必要的人文素养;适当增加综合性、思辨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潜力的考查;适度渗透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了解、理解、运用能力水平层次,大致比例为3︰5︰2。
(一)七年级上
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2.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
(二)七年级下
1.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光耀千古的诗坛《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2.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二)
3.《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二)
(三)八年级上
1.近代化的探索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5.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四)八年级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国大典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五)九年级上
1.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雅典城邦的繁荣
2.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世界三大宗教
3.《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蒸汽时代”的到来》《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4.璀璨的近代文化:《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科学的革命
(六)九年级下
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
4.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5.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6.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
人文与社会考试时间120分钟。历史部分满分为60分。
(三)试卷结构
历史试卷分第Ⅰ卷和第II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0题,2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3题,40分。非选择题包含材料解析题、组合题。
三、题型示例
第Ⅰ卷 选择题(共20分)
【例1】我国古代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颜骨赵姿”的说法,下列作品中能反映“颜筋”、“颜骨”的是
【答案】 B
【说明】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载体,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考查能力层次为“了解”。
【例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是
A.用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答案】B
【说明】通过基本史实与历史认识(结论)的联系,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考查能力层次为“理解”。
【例3】《全球通史》一书中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其“根源”指的是
A.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 B.国王召集议会要求增加政府税收
C.议会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独断专权 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说明】通过材料创设新情景,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考查能力层次为“运用”。
……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例4】经济体制(政策)的创新与调整(14分)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粮食(万吨) 7.650 4.519 94.7
牛(万头) 6.060 5.250 102.5
猪(万头) 2.090 1.750 104.3
(1)表格中1920年的生产情况与1913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1925年的生产情况与1920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并结合该政策的内容进行说明?(5分)
材料二 右图: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程规划署印发的宣传“以工代赈”救济方式的海报。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以工代赈”救济方式产生的背景。(2分)
材料三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摘自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个“大政策”所蕴含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在“大政策”的指引下开展了哪些具体的实践?(5分)
(4)据材料一、二、三,归纳苏俄、美国、中国所采用的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2分)
【答案】
(1)变化:下降(1分);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分);说明: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2)背景: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数大增;罗斯福新政的实施。(2分)
(3)经济思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按劳分配(2分)
实践:经济特区的设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设立等。(3分)
(4)共同之处: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2分)
【说明】通过多种材料的呈现,提取并获取材料中的信息并进行整理,考查初步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辨别、理解或分析、说明完成作答。综合能力层次的考查。
……
【例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史中,工业领域曾有过很多次革命。急速的技术变革时期,常常被称之为革命。但是在历史上只有一次工业革命,它发生在178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它显示出第一次从主要是农业的、手工业的经济突飞猛进地进入一个由城市的、机器开动的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这种变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5分)
材料二 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的连续发生,……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2分)
A.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重心向北美跨越
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
C.“国际竞争的加剧”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发展
D.两次工业革命是英、美等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19世纪中期日本、美国等国经济增长率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 产值
(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国家 时间 年平均增长速度
日本 1868-1873年 32.2%
英国 1851-1873年 3.3%
美国 1861-1873年 5%
德国 1861-1873年 3.8%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①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俄国、日本经济发展 ( )
②俄国、日本经济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超过了英、美等国 ( )
③俄国、日本资产阶级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 )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英国等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 ( )
(4)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4分)
【答案】
(1) 改变了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改变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分);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带来环境污染(2分)
(2)(B D)
(3)①( √ ) ②( ╳ ) ③( √ ) ④( ╳ )(4分)
(4)启示: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坚持改革推动经济建设;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技术、经验等;(4分)
【说明】组合题主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为主兼及理解运用能力层次。
附件2
2017年初中生物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
初中生物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和地理学科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客观地评定初中学生生物和地理课程学习的水平,同时,其学业成绩也为高中学校招生提供重要依据。命题以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和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命题指导思想,即有利于全面和准确测试初中学生的生物和地理学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生 物
一、考试范围和内容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以生物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关注学生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生物学科考试范围是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
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与要求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中用Ⅰ、Ⅱ和Ⅲ标出。Ⅰ、Ⅱ和Ⅲ的含义如下:
Ⅰ: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Ⅱ: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Ⅲ: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知识内容与要求表
主题 知识内容 要求
生物和生物圈 1-1认识生物
生物的特征 Ⅰ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Ⅰ
1-2了解生物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Ⅱ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Ⅱ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Ⅱ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2-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练习使用显微镜 Ⅰ
植物细胞 Ⅱ
动物细胞 Ⅱ
细胞的生活 Ⅱ
2-2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Ⅰ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Ⅰ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Ⅰ
单细胞生物 Ⅱ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3-1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Ⅱ
种子植物 Ⅱ
3-2被子植物的一生
种子的萌发 Ⅰ
植物的生长 Ⅰ
开花和结果 Ⅱ
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Ⅰ
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Ⅱ
3-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Ⅱ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Ⅱ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Ⅱ
3-6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Ⅰ
生物圈中的人 4-1人的由来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Ⅰ
人的生殖 Ⅱ
青春期 Ⅰ
4-2人体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Ⅰ
消化和吸收 Ⅱ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Ⅱ
4-3人体的呼吸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Ⅰ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Ⅱ
4-4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流动的组织——血液 Ⅰ
血流的管道——血管 Ⅰ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Ⅱ
输血与血型 Ⅱ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Ⅱ
4-6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Ⅱ
神经系统的组成 Ⅰ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Ⅱ
激素调节 Ⅱ
4-7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Ⅲ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Ⅲ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Ⅲ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5-1动物的主要类群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Ⅱ
线性动物和环节动物 Ⅱ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Ⅱ
鱼 Ⅱ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Ⅱ
鸟 Ⅱ
哺乳动物 Ⅱ
5-2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 Ⅰ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Ⅱ
社会行为 Ⅰ
5-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Ⅰ
5-4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Ⅰ
细菌 Ⅰ
真菌 Ⅰ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Ⅰ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Ⅰ
5-5病毒 Ⅰ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6-1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Ⅰ
从种到界 Ⅱ
6-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Ⅰ
6-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Ⅰ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7-1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的生殖 Ⅰ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Ⅰ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Ⅰ
鸟的生殖和发育 Ⅰ
7-2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Ⅰ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Ⅱ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Ⅱ
人的性别遗传 Ⅱ
生物的变异 Ⅰ
7-3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Ⅰ
生物进化的历程 Ⅱ
生物进化的原因 Ⅱ
健康地生活 8-1传染病和免疫
传染病及其预防 Ⅱ
免疫与计划免疫 Ⅰ
8-2用药与急救 Ⅱ
8-3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Ⅲ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Ⅱ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
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
(三)试卷结构
生物试卷分第Ⅰ卷和第II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0题,6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4题,40分。
(四)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三类试题的比例为7∶2∶1。
三、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例1】下列有关细菌的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B.属于单细胞生物
C.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D.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A
【说明】 本题为容易题。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内具有遗传物质DNA,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细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菌的生殖方式,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等相关知识的了解。
【例2】水分和无机盐可以进入活细胞,而有害物质不能进入活细胞,这主要是由于( )
A.细胞壁具有保护作用 B.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起控制作用
C.细胞壁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D.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答案】D
【说明】 本题为容易题。在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细胞壁主要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膜有适于运输物质的结构,它能够让细胞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而把有些物质挡在外面,同时也能够把细胞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质排出。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膜主要作用的识别。
【例3】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下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是( )
A.高茎豌豆因干旱而长的矮小 B.人面部整容形成的锥子脸型
C.夏天常晒太阳皮肤变得黝黑 D.健康父母生下患白化病的儿子
【答案】D
【说明】 本题为容易题。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有的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引起,有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引起,有的变异是环境和遗传物质都发生改变引起。其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会再遗传下去的,而只要有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变异,都会再遗传下去。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识别能力。题中A、C选项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B选项是人为的改变,A、B、C都没有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只有D选项是因为基因进行了重新组合,其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这种变异会遗传下去。
【例4】蚕豆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人体口腔的上皮细胞,它们都具有的结构是下列哪项(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叶绿体 ④线粒体 ⑤细胞质 ⑥细胞核
A.②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B
【说明】 本题为中等难度题。蚕豆叶片的叶肉细胞是典型的植物细胞,其结构除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外,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是典型的动物细胞,其基本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此外,不管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其细胞内都有进行呼吸作用的线粒体。本题考查学生对这两类不同细胞各结构的识别能力,并能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例5】水稻种子内有机物贮存的化学能来自阳光,大量的水稻种子堆积贮存久了会散发热量,这两种能量转化分别是在水稻叶片和种子细胞的哪两种结构完成的( )
A.叶绿体和细胞质 B.细胞质和叶绿体
C.叶绿体和线粒体 D.细胞核和线粒体
【答案】C
【说明】本题为中等难度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所进行的两项基本生命活动。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场所在细胞内的叶绿体,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场所在细胞内的线粒体。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理解能力,并能区别完成这两种作用的细胞结构。
【例6】父亲有耳垂,母亲无耳垂,女儿无耳垂,已知母亲的基因型为bb。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出现有耳垂的儿子可能性是( )
A.75% B.25% C.50% D.12.5 %
【答案】B
【说明】本题为较难题。生物性状的遗传实际上是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了后代,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性状遗传和性别遗传规律的分析和应用,以及利用数学概率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例7】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和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上图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有阳光、水分、空气等部分,以及 。图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它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 。如果图中生物所在的这个生态系统被有害农药污染,那么,生物体内含有的农药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
【答案】(1)生物 环境 细菌和真菌(分解者) 水稻 生产者
(2)五 食物网 猫头鹰
【说明】本题为容易题。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其组成包括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物部分和由阳光、空气、水分等组成的非生物部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食物网,每一条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食物链,其起始部位应该是生产者,依次是草食动物、营养级别低的肉食动物、营养级别高的肉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生物是植物,有机物含量最少的生物是营养级别最高的消费者。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受到污染,污染最轻的是植物,污染最重的生物是营养级别最高的动物。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态系统一系列知识的了解,以及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的知识。
【例8】下面是与人体新陈代谢相关的主要系统及其关系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识别图中标注的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 组成。食物消化后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被小肠壁的上皮细胞 ,经转运进入图中标注的 系统,运送全身各处。
(2)外界气体进入C系统,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是 。氧与红细胞内的 结合,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的 。
(3)人体组织细胞里的 利用血液输送来的氧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 ,供生命活动需要。
(4)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多余的水、无机盐等废物随血液流到肾脏,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 作用,以及肾小管的 作用,形成尿液,最终排出体外。
【答案】(1)消化腺 吸收 B
(2)肺 血红蛋白 动脉血
(3)线粒体 能量
(4)过滤 重吸收
【说明】本题为中等难度题。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它需要人体内多个系统的协调参与。消化系统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呼吸系统得到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进行物质运输,泌尿系统排出废物。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线粒体利用循环系统运输来的氧气将有机物分解而提供的。本题通过分析与人体新陈代谢相关系统的模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参与新陈代谢的几个系统生理作用的认识、概述和综合能力。
地 理
一、考试范围和内容
2017年“宜宾市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和内容涵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八年级(上、下册)的全部内容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课程内容,逐步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注1),具体内容和要求见下表:
内容板块 考试要求
地球地图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5.在地图上辨识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7.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8.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世界地理 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5.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6.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7.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8.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9.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0.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13.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14.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5.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6.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7.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18.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19.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0.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中国地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在我国政区图上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5.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6.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7.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8.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9.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10.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1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1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1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1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5.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16.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17.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其地理意义。
18.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单元,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说明各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9.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0.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1.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2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5.举例说明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6.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27.举例说明区域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28.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29.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乡土地理 1.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2.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家乡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4.利用资料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5.运用图文资料认识家乡的交通现状,了解家乡的主要物产和资源状况。
6.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
注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及分值
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分值约占 60%(20个题,每题3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分值约占 40%(4个题,每题10分,综合题为主)。
(四)试题难度
容易题占70%,稍难题占20%,较难题占10%。
(五)内容比例
【地球地图】约占20%;【世界地理】约占20%;【中国地理】约占50%;【乡土地理】约占10%。
三、题型示例
【例1】家住筠连县城的小丽同学准备寒假随父亲自驾游去蜀南竹海。读“宜宾政区和主要旅游景点示意图”(图1),帮助小丽完成下列(1)~(3)题的旅游攻略。
(1)蜀南竹海位于筠连县城的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正南方
(2)假如图1比例尺为1:3000000,小丽量得她家与蜀南竹海的图上直线距离约为2.2厘米,那么实际直线距离约是
A.6.6千米 B.66千米 C.660千米 D.6600千米
(3)到了景区后,如果她要游览翡翠长廊、七彩飞瀑、仙寓洞等,应该选择的地图是
A.植被图 B.地形图 C.导游图 D.人口图
【答案】(1)A (2)B (3)C
【说明】本题组以自驾游攻略为背景,考查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选择地图等知识。该题组以乡土地理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学生通过读图找出筠连县城和蜀南竹海的位置,运用一般地图的定向原则可得出(1)题答案。通过运用比例尺计算公式算出距离得出(2)题答案。根据地图选择的一般原则得出(3)题答案。
【例2】读图2,完成(1)~(3)题。
(1)图中②、③、④、⑤四地冬季多雨的是
A.②地 B.③地 C.④地 D.⑤地
(2)图中②、③、④、⑤四地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A.②地 B.③地 C.④地 D.⑤地
(3)影响图中①、②、③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因素 B.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答案】(1)D (2)D (3)B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亚欧大陆轮廓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以及举例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同时考查了学生阅读地图并从中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属于容易题。(1)小题从亚欧大陆轮廓图或四地气温曲线图可以看出四地位于北半球,从降水量柱状图看出⑤地冬季降水多;(2)小题从四地1月气温和7月气温可看出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⑤地 ;(3)小题从三地的位置可以看出影响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例3】某青年拓展营组织男女两队到郊外进行户外拓展活动,读拓展活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女子队从张庄出发,沿小溪边逆流行走到达A点,她们行进的路线位于 (山体部位),其前进方向是 。(2)攀岩运动被称为“岩壁芭蕾”、“峭壁上的艺术体操”,男子队准备攀岩,B、C、D三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地。
(3)两小队分别从C点和D点登上E山峰,比较省力的是从 点登山,原因 是 。
(4)两小组登上E山峰峰顶时,在气象观测点看到标识牌上此时的气温为15℃,此地海拔为
米。由此可计算出此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D点的气温大约是 ℃。
(5)考察结束后,经过讨论判断出该地的地形类型主要属于 。
【答案】(1)山谷;由东南向西北(或向西北);(2)B;(3)C;从C到E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4)798;298;16.8(16.6—17均可);(5)山地
【说明】本题以青年拓展营为背景,考查地图上辨别方向、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气温计算等知识。本题情境新颖、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要求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山地不同部位的判读、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地形分类、不同海拔高度气温计算等知识储备可得出本题答案。
【例4】读下面图(图4)表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17年4月世界大地震相关信息表
图中序号 日期 地点 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位置
A 4月13日 缅甸 7.2级 130千米 23.14°N,94.87°E
B 4月16日 日本 7.3级 10千米 32.75°N,130.80°E
C 4月17日 厄瓜多尔 7.5级 19.2千米 0.37°N,79.94°W
材料二:世界板块及震中位置分布图
(1)图中地震A位于 地震带。地震A发生国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是 ,其选择该粮食作物的主要原因是 、
。(列举两个方面)
(2)从震源深度看,地震B比地震A (深或浅),因此破坏力更大。
(3)地震C处于 (低、中、高)纬度,该地震的发生与 板块和
板块的运动有关。
(4)地震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为减轻其危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列举两个方面) 、 。
【答案】(1)地中海——喜马拉雅 水稻 气候高温多雨,耕地较少,人口稠密(任答
两点) (2)浅 (3)低 美洲 南极洲 (4)使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 定期开展
防震演习(或提高民众防灾意识, 建立预警系统,储备物资等。)
【说明】本题由当年发生的世界重大自然灾害作为切入点,涉及了经纬网、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防灾减灾措施,东南亚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等知识。考查了学生从表格中获取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等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的考核。要求学生结合板块分布图和相关知识储备完成问题。
【例5】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湖南卫视的综艺栏目《爸爸去哪儿》,最后一站是“去东北看雪吧”。
材料二:图甲为“东北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图,图乙为“东北地区”图。
(1)到东北去看雪选择最适应的季节是 。
(2)图甲中多年平均雪期由南向北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是 ,
主要影响因素是 。
(3)下列有关图乙中山脉走向说法正确( )
A.①③山脉走向相同,均为东北—西南走向
B.①②山脉走向相同,均为南北走向
C.②③山脉走向相同,均为西北—东南走向
D.②山脉走向与众不同,呈东—西走向
(4)结合甲、乙两图,分析归纳同纬度地带山地雪期比平原地区 (长/短)。山地
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5)图乙中A地区是我国最大的 平原,该平原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
多的粮食生产基地,请从社会经济角度说明形成的有利条件。(至少两点)
。
【答案】(1)冬季 (2)逐渐递增(增加、增长) 纬度因素(气温随纬度的增大而降低,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3)A (4)长 林地 (5)东北 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等
【说明】本题由学生喜欢的综艺节目引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情境设置新颖,突显高初中衔接。考查了学生运用地图材料分析东北地区地形、气候特征及农业生产条件。属于容易题及稍难题。该题首先从图甲中等雪期线的数值变化得出分布规律,结合纬度的变化分析出影响因素;其次从图乙中看出山脉的走向;第三综合甲乙两图,分析山地和平原的雪期差异;第四结合自身知识储备,说明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
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办公室
2017年3月7日印发